看着开放式基金规模突破33.7万亿的消息,我点开手机银行看了眼自己的基金账户。24年增长300多倍,46只"10倍基"诞生配资平台推荐,华夏大盘精选37倍的回报…这些数字像一记记耳光抽在脸上。我们总说"选择大于努力",可为什么同样的市场,有人赚得盆满钵满,有人却始终在回本线上挣扎?
记得2007年基金规模首破万亿时,我在营业部见过一位老太太,她把养老钱全买了当时最火的QDII,结果三年后净值腰斩。去年我又遇见她,还在等解套。这17年间,市场诞生了46只十倍基,但像她这样的故事仍在重复上演。
一,木偶戏背后的牵线人
决定股价走势的从来不是K线图上那根红绿相间的曲线,就像木偶戏的精髓不在木偶而在牵线人。政策消息、业绩报表、资金流向…这些摆在明面上的东西,不过是舞台上的道具。真正的导演,永远藏在幕后。
我花了十八年才想明白这个道理。2008年金融危机时,我盯着美股熔断的新闻整夜失眠;2015年股灾,我对着千股跌停的屏幕手指发抖。直到有一天,我发现那些真正赚到钱的人,眼睛从来不看这些热闹。
展开剩余76%他们看什么?看交易行为留下的痕迹。就像刑侦专家能通过脚印判断嫌疑人的身高体重,量化数据能还原市场最真实的交易图谱。这不是什么玄学,而是行为金融学最基本的逻辑——所有交易行为都会留下可追溯的痕迹。
二,藏在数据里的财富密码
上周有位读者发来这只创新药概念股的走势图,抱怨说"横盘三个月就是不涨"。我让他别盯着价格曲线,看看这个:
图中橙色柱体是「机构库存」数据,就像深海里的声呐图。当这些橙色柱子持续出现时,意味着有大家伙在附近活动。你可能看不见鲸鱼的身影,但声呐不会说谎。
PS1:
上文图中的橙色柱状,是我用系统观察的「机构交易特征」数据叫做「机构库存」。
如果「机构库存」数据越活跃,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,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。
如果机构资金长时间参与一只股票,那么它的态度其实很明确。
如果不看好的话,会持续参与一只股票的交易吗?显然是不会的!
这让我想起2019年操作过的一只钢铁股。当时整个板块死气沉沉,但量化系统显示有机构在悄悄布局。三个月后供给侧改革政策出台,那些提前潜伏的资金赚了个盆满钵满。现在回头看:
还有这只果链概念股:
三个不同行业的案例,揭示的是同一个规律:当「机构库存」持续活跃而股价蛰伏时,就像拉满的弓弦,静待释放的瞬间。
三,给投资装上"热成像仪"
普通散户看市场就像夜间裸眼视物,而量化数据就是给你的眼睛装上热成像仪。当别人还在数K线时,你已经能看到资金流动的热力图。
这不是什么黑科技。就像气象预报通过海量数据分析天气趋势,现代量化工具能剥离出不同资金主体的交易指纹。那些看似随机的波动背后,往往藏着清晰的行为模式。
我见过太多人沉迷于"猜涨跌"的游戏。他们研究MACD金叉死叉,背诵巴菲特语录,跟踪游资龙虎榜…却忽略了最本质的问题:在这个由机构主导的市场里,散户最大的优势不是比机构更聪明,而是比机构更灵活。
回到开头那个33万亿的故事。华夏大盘精选37倍的回报让人眼红,但更值得思考的是:为什么多数人拿不住这样的基金?因为人性总是追逐眼前波动,而忽略长期趋势。
当你学会用量化视角观察市场时,"要不要卖"不再是个折磨人的问题。就像冲浪者不需要预测每个浪头的高度,只需要感受海水的推力。那些持续活跃的「机构库存」,就是推起浪花的暗流。
这24年基金发展史告诉我们:市场永远在奖赏那些看得见真相的人。现在的问题是——你准备用什么工具来观察这个市场?
好了,本篇就到这了,赠人玫瑰手有余香,谢谢点赞。
声明
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,希望大家喜欢!
部分数据、信息,如有侵权,请联系本人删除。
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。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配资平台推荐,都是骗子。
发布于:上海市嘉多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